“中国传统中的家规”之一百一十六 山东嘉祥曾子:三省堂中有祖训 |
发布时间:2017-11-01 09:31 来源: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点击数: |
曾子
曾子(公元前505-公元前435年)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嘉祥县)人,孔子著名弟子,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。在儒家“孔子—曾子—子思—孟子”的传承链条中,曾子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,被后世尊为“宗圣”。
曾子参与撰《论语》,著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、《曾子十篇》等。他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,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,内省、慎独的修养观,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曾庙
曾庙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武山南麓,又称宗圣庙,最早建于周考王十五年(公元前426年),原名“忠孝祠”。明正统九年(公元1444年)重建后改称“宗圣庙”。其后,历代进行过多次修缮。现存曾庙坐北朝南,南北长276米,东西宽108米,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。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成正、左、右三路,前后共五进院落,建筑30座,殿庑70余间,围以红色墙垣。庙内碑碣林立,古柏参天,颇为肃穆壮观。2006年,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曾氏家规家训
曾氏家规家训的主要载体是《宗圣志》、《武城家乘》和《武城曾氏族谱》。《宗圣志》在明、清时期历经两次编修,详细记载了曾子及曾氏后裔的迁徙传承情况,对曾氏家风家训的形成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曾子十分注重对子孙在孝悌、忠义、修身方面的启发开导。《大戴礼记·曾子疾病》和《礼记·檀弓上》,分别记载了曾子教诲子孙坚持正义、孝亲敬长、言行有本、慎重交友等方面的故事。西汉刘向在《说苑杂言》中特别推崇曾子的良好家规家训,说:“孔子家儿不知骂,曾子家儿不知怒,所以然者,生而善教也。”
历代曾氏族人恪守祖训,立身修德,忠孝传家,爱国爱民。曾氏的家风家教成为这个家族的特别印记,浸润着一代代曾氏后裔。
●视频脚本
山东嘉祥曾子:三省圣名振忠孝家声扬
“三省堂中有祖训,家风赫赫子孙贤。”
“三省堂”乃曾氏堂号,得名于曾子名言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以“三省”为堂号,正是曾氏族人重视修身传统的根本体现。
曾子不仅自己如此修身育德,也将这种精神融贯到对子孙后世的教育之中,形成了省身明志、忠孝传家的良好家风,绵延两千多年,成为中国传统家风家教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曾子(公元前505-公元前435年)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他师承孔子,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在儒家文化传承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,被后世尊为“宗圣”。
曾子参与撰《论语》、写《孝经》、著《大学》、启思孟,“一贯心传”,继承弘扬孔子思想,既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洙泗学派,也铸造了曾氏的赫赫家风。
曾氏家风家教历史悠久,以《宗圣志》、《武城家乘》和《武城曾氏族谱》为主要载体,其家规家训既承载着曾子的深深教诲,也融汇着曾子的圣贤情怀。
春秋辗转,几度燕去归来。曾氏的赫赫家风依然激励着曾氏后人,曾子思想依然浸润着中国文化,潜移默化,润物无声。
事亲以孝 教子以诚
一天,曾子陪侍在老师孔子身边。
孔子对曾子说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来教化治理天下,老百姓因此而和睦,上下都没有怨言。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,你知道吗?”
曾子听了后,连忙起身回答:“我不够聪敏,怎么可能知道呢?”
孔子让曾子回到座位坐下后说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并强调孝“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”。即忠孝乃立身之本。
清浅的夏日,明媚如初,年少的曾子奔走于父母身前,昏定晨省,嘘寒问暖,坚定地践行着孝道。
后来,曾子著《孝经》,讲述“孝悌”之道。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”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”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”。
曾子终身行孝悌之事,并将孝道提升至对国家忠诚的高度,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汉朝“以孝治天下”,不仅官举“孝廉”,就连皇帝的谥号都要加上一个“孝”字。
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曾子第七十八代孙曾令霞:《孝经》中记载了曾子与孔子关于孝道的对话,全面深入阐述了孝道博大精深的内涵。曾子把孝道看作是儒家“修齐治平”模式的重要一环,对曾氏一族产生深远影响:一是使曾氏家族和睦兴旺,长盛不衰;二是促使曾氏家族“入孝出忠”“尽忠报国”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。正如曾国藩所说:“读尽天下书,无非一孝字。”
有一天,曾子的妻子去赶集,年幼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。曾子的妻子便对儿子说:“你听话,留在家里,等我回来就给你杀猪煮肉吃。”
等妻子赶集回来,曾子便磨好刀要去杀猪。
妻子劝阻他说:“那只不过是与小孩子说着玩的。”
曾子却说:“孩子可不懂得那是玩笑。小孩子的认识水平还不够高,他们的认知都是跟父母学习,听父母教诲。今天你欺骗他,也就是在教他欺骗。母亲欺骗儿子,儿子也就不会再相信母亲,这样的教育是要不得的。”
花有重开时,人无再少年。曾子杀猪而示诚信于幼子,成为“言传身教”的典范。
曾子事亲以孝,教子以诚,为曾氏家风奠定了基调和底色。曾氏家族虽历经沧桑变迁,但后裔一直秉承弘扬着曾子的家风家教。
西汉经学家、文学家刘向高度评价和赞扬曾子的家风家教:“君正则百姓治,父母慈则子孙孝。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,曾子家儿不知怒,所以然者,生而善教也。”
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教授周海生:曾氏家族是一个绵延千载、人才辈出的家族。汉代以来,曾氏播迁于江南,繁衍已八十余代,子孙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,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,如撰志光祖的曾承业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、三朝为相的曾公亮、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......正是这良好的家风家教才使近千万人的曾氏大家族有了统一的灵魂、统一的家风,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忠孝世家。
明代的樊维城曾撰有一副对联,歌颂曾氏门风:
弘毅特肩,系道统于万世;
圣勇能任,启家教为大门。
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曾氏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。
修身齐家 弘毅守志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。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
曾子感悟孔子修身之道而在《大学》中提出“三纲八目”的修身理念。
所谓“三纲”,即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;所谓“八目”,即格物、致知、正心、诚意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《大学》的修身思想不仅影响滋润着中国每一个修身明志的灵魂,更深入到曾氏家族的血脉之中,诚于中而形于外。
曾子育有三子,曾元、曾申、曾华,三人学习曾子修养,不负庭训,皆成为先秦时期的杰出人才。曾元,仕鲁,任兵司马;曾华,仕齐,为大夫;曾申,学《诗》,推儒学。
从曾子一直到十五代前,曾氏世居嘉祥南武城。由于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,其后代成才颇多,仕宦不断。曾子十五代孙曾据,身处西汉末年,率一千余族人渡江南下,隐居庐陵吉阳,即今江西吉水。因此,曾据被称为曾氏南迁之祖。南迁之后,曾氏人丁兴旺,枝繁叶茂,分衍各地。
曾氏族人秉承曾子修身家风,相接于仕途,宦游日繁,人文鼎盛,盛况空前。
曾子四十一代孙曾致尧,是北宋开国后南丰曾氏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。曾致尧为宦一生,遵循母教,以清贫自守。当曾致尧迁光禄寺丞、监越州酒税后,回乡看望母亲,他的母亲置酒园中,亲族乡邻看到曾致尧衣冠破旧、仆马瘦弱,都议论纷纷。但是曾致尧的母亲却非常欣慰,说:“贫而见我,是我荣也。若黩货而归,贻吾忧矣。”母亲的深明大义和谆谆教诲,对曾致尧影响颇深。淳厚家风,福泽绵延。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下,曾致尧的七个儿子,全都学有所成,登进士第。
曾致尧之孙曾巩,著名的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不仅文学造诣深厚,而且政绩斐然,始终做到“当官不与民争利”,被后世尊称为“南丰先生”。南丰曾氏77年间,出了19位进士,可见家风家教之功。
曾子四十四代孙曾公亮由布衣至公相,历仕宋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编纂《武经总要》,功勋卓著。他身处富贵而清约自持。《宋史》称其“静重镇浮,练达老成”,王安石称赞说“智略足以经远,德望足以镇浮”。他严于律己,治家谨严,曾家子弟遵循其教诲,“不为骄侈,子弟修廉隅,力学如寒士,不知其为势家贵族”。曾氏子弟不为骄侈,养成了方正不苟的品格,读书学习与贫家子弟一样勤奋努力,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世家贵族的不良习气。
在宋朝,曾氏更是出现了“一门四相”“九位元辅大臣”“十一人被封为国公”的罕见景象。
清朝“中兴名臣”曾国藩,是曾氏后裔的佼佼者。曾国藩十分重视家风家教,《曾国藩家书》名扬海内外。这既是对曾子家风家教的弘扬,也是曾氏后人留给中国的又一份文化遗产。
山东省孔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、曾子研究会副会长沈效敏:曾子的修身家训内涵非常丰富,曾氏后人秉承修身理念,多有造就,家运昌盛,深得君子之益。
家风正则民风淳,民风淳则社稷安。
曾子说:“富以苟不如贫以誉,生以辱不如死以荣。辱可避,避之而已矣;及其不可避也,君子视死若归。”曾氏后裔进德修业、勤勉自励、哲胤贤裔,代有闻人,不仅弘扬光大了“宗圣”家族的皇皇美名,也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家国天下,一脉相承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那种博大的家国情怀,依然时刻激励着后人,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。
●曾子家规摘编
孝悌
亲戚不悦①,不敢外交②;近者不亲,不敢求远;小者不审③,不敢言大。故人之生也,百岁之中,有疾病焉,有老幼焉,故君子思其不可复④者而先施焉。亲戚既殁,虽欲孝,谁为孝⑤?老年耆艾⑥,虽欲弟⑦,谁为弟?故孝有不及,弟有不时,其此之谓欤!
——摘自《宗圣志·格言》
【注释】①悦:喜欢。②外交:交往(亲戚)以外的人。③审:明白。④不可复:失不再来。⑤谁为孝:“为孝谁”的倒装。⑥耆艾(qíài):古以六十岁为耆,五十岁为艾。泛指老年人。⑦弟:通“悌”,敬重兄长,引申为顺从长上。
【译文】如果父母、亲人都不能和睦相处,又怎么敢与外人交往呢;身边的人都不亲近自己,又怎么敢奢望远方的人能亲近自己呢;小的事理都没有弄明白,又怎么敢讲大的事理呢?人生之中,都要经历疾病,经历老幼,所以君子考虑先做那些往而不返、失不再来的事情。父母、亲人离世了,虽然想尽孝,又去孝顺谁呢?兄长老了,虽然想对他们顺从,又去顺从谁呢?所以说孝顺父母有可能没来得及,顺从长上有可能错过了时机,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!
孝子之养老也,乐其心,不忘其志。乐其耳目,安其寝处,以其饮食终养之。孝子之身终,终身也者,非终父母之身,终其身也。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,父母之所敬亦敬之,至于犬马尽然,而况于人乎?
——摘自《礼记·内则》
【译文】孝子的养老,让父母的心情快乐,不违背父母的意志。让父母的耳目快乐,休息起居安逸,提供饮食奉养父母,直到孝子生命结束。这里所说的终身,不是终父母之身,而是终孝子之身。因此,父母喜欢的自己也去喜欢,父母所敬重的自己也去敬重,连狗和马都会这样,何况人呢?
曾子再仕而心再化,曰:“吾及亲仕①,三釜②而心乐。后仕,三千钟而不洎③,吾心悲。”
——摘自《庄子·杂篇》
【注释】①及亲仕:双亲在世时做官。②三釜:指微薄的俸禄。釜是古代计量谷物的单位,合六斗四升。③洎(jì):及。
【译文】曾子第二次做官时,心境与上次不同了,他说:“我在双亲在世时做官,只有三釜粮食的俸禄心里也快乐,因为这俸禄能奉养父母。等到父母去世后做官,尽管有三千钟的俸禄,但这俸禄却不能用来奉养父母,我心里反而很悲痛。”
修身
君子祸之为患,辱之为畏,见善恐不得与焉,见不善恐其及己也,是故君子疑以终身。君子见利思辱,见恶思诟,嗜欲思耻,忿怒思患,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。
——摘自《曾子·子思子》
【译文】君子担忧的是灾祸,惧怕的是羞辱,见到善良的事情唯恐自己没有参与其中,见到恶劣的事情唯恐也牵涉到自己,所以君子都是始终保持着警惕。君子在看到利益的时候就会想会不会遭受侮辱,看到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想到社会的责骂诟病,有了嗜好贪求时就想到羞耻,有了愤恨怨怒时就想到后果,君子一辈子都保持着这种高度的警惕。
曾子曰:“吾无颜氏之才,何以告汝?夫华多实少者,天也;言多行少者,人也。飞鸟以山为卑,而增巢其颠;鱼鳖以渊为浅,而穿穴其中。然所以得者,饵也。君子不以利害身,则辱安从至乎?官怠于宦成,病加于少愈,祸生于懈惰,孝衰于妻子。此四者,慎终如始。”
——摘自汉·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
【译文】曾子说:“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智,拿什么告诉你们呢?开的花多而结的果少,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;说得多,做得少,是人常有的现象。飞鸟认为山低而在它的巅顶高处做窝,鱼鳖认为潭浅而在它的底部挖穴,然而它们还是被捕捉,是因为耐不住饵的诱惑啊。君子假如不以利害身,那么耻辱怎么能到自己身上呢?官员往往在取得成就时候产生松懈,病情往往会在稍有好转的时候加重,祸害发生在懈惰的时候,孝顺减退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。这四个方面,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谨慎啊!”
君子患难除之,财色远之,流言灭之。祸之所由生纤纤也,是故君子夙绝之。
——摘自《曾子·立事》
【译文】君子清除灾患,疏远财色,消灭流言。灾祸的发生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,所以君子要趁早消除祸根。
子夏见曾子,曾子曰:“何肥也?”对曰:“战胜,故肥也。”曾子曰:“何谓也?”子夏曰:“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,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,两者战于胸中,未知胜负,故臞①。今先王之义胜,故肥。”是以志之难也,不在胜人,在自胜也。故曰:“自胜之谓强。”
——摘自《韩非子·喻老》
【注释】①臞(qú):瘦;减消。
【译文】子夏见曾子,曾子说:“怎么变胖了呢?”子夏回答说:“打了胜仗,所以胖了啊。”曾子说:“指的什么事啊?”子夏说:“我回家在书上看见古代圣王的道义就觉得那种道义很崇高;从家里出去,在路上看见有钱有地位的快乐,觉得那又很荣耀。两个念头在脑子里斗争,不分胜负,所以导致我很瘦。现在古代圣王的道义战胜了世俗的享乐快乐欲求,所以我就变胖了。”这样看来,志向的确立是非常艰难的,不在于你比别人更强大,而在于你能掌控自我,战胜自己。所以说:“能掌控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。”
交友
夸①而无耻,强而无惮②,好勇而忍人③者,君子不与也。
——摘自《曾子·子思子》
【注释】①夸:夸毗,以谄谀、卑屈取媚于人。《尔雅》:“夸毗,柔体也。”②强而无惮:刚强而没有忌惮。③好勇而忍人:爱好勇敢而对人残忍。
【译文】柔顺而没有羞耻,刚强而没有忌惮,爱好勇敢而对人残忍的那些人,君子是不和他们交往的。
与君子游,如长日加益,而不自知也;与小人游,如履薄冰,每履而下,几何而不陷乎哉!
——摘自《礼记》
【译文】与君子交往,就像在太阳下面享受光明和温暖的好处,而自己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;与小人交往,就像踩在薄冰上,每一脚下去,都有陷入冰窟的危险。
治学
其少不讽诵①,其壮不论议②,其老不教诲,亦可谓无业之人矣。
——摘自《曾子·立事》
【注释】①讽诵:诵读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六艺的文章。郑玄注《周礼》:“倍文曰讽,以声节之曰诵。”②论议:讲学、议事。
【译文】少年时不读书学习,壮年时不讨论参与政事,老年时不教导孩子,这样的都可以算是没有什么功业可言的人。
曾子有疾,孟仪往问之。曾子曰:“礼有三义,知之乎?”对曰:“不识也。”曾子曰:“坐,吾语汝。君子修礼以立志,则贪欲之心不来;君子思礼以修身,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;君子修礼以仁义,则忿争暴乱之气不作。”
——摘自汉·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
【译文】曾子有病,孟仪去看望他。曾子说:“礼有三义,你知道吗?”孟仪回答说:“不知道。”曾子说:“你坐下,我来告诉你。君子学礼是为了确立志向,这样贪欲的念头就不会产生;君子时刻用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,这样懈怠懒惰简慢轻忽的习气就不会养成;君子学礼是为了推行仁义,这样愤怒争斗粗暴放肆的言辞行为就不会发生。”
●专家观点
曾子为何被认为在孔子三千弟子中“独得其宗”?
两千五百年前,在世界的东方,继孔子之后,又出现了一位儒学大师,他就是曾子。
曾子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省嘉祥县)人,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,被后世尊奉为“宗圣”。之所以称曾子为儒学大师,是因为他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首先,曾子是承传孔子学说真谛于后世的主要弟子。曾子十七岁师从孔子,他勤学好问,对孔子学说领会贯通,在孔子三千弟子中“独得其宗”。孔子之后,其弟子设教讲学的不乏其人,但真能原原本本传授孔子思想的,却只有曾子等少数几人。正如唐朝韩愈在《送王埙序》中所说:“孔子之道大而能博,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,故学焉皆得其性所近。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,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,源远而末益分。惟孟轲师子思,而子思之学盖出曾子。”在“孔子—曾子—子思—孟子”这个传承链条中,曾子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。
其次,曾子将孔子的孝道思想上升为完整理论体系。曾子把孔子学说的根本思想“仁”植根于血缘亲情“孝”的基础之上,增强了儒学的群众性。孝道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,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之一,曾子则把它作为“仁之本”,通过《曾子本孝》《曾子立孝》《曾子大孝》《曾子事父母》以及《孝经》等著作,大加阐发,从做人的准则之一发展为做人的根本法则,并进一步把它推及到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,“事父可以事君,事兄可以事师长”,从而构建了自己“孝”的理论体系。这一理论体系,由于有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的教化,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中。
第三,曾子系统阐述了儒家修身理论。曾子把孔子的政治观建立在“修身”的基础上,完善了孔子的政治理论,增强了儒学的世俗性。孔子的政治观是仁政德治,曾子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,因而他特别注重修身,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。他在《曾子立事》中谈修养方法,在《曾子制言》中谈修养标准。到《大学》一文,曾子提出了“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”三纲领和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条目。三纲领是仁政德治的目标,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,而八条目的关键是修身,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修身治国理论。尤其是他在《论语》中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更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。
第四,曾子使孔子的礼制思想顺应时代变化,增强了儒学的适应性。作为孔门弟子,曾子一方面积极维护礼,一方面又为适应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,推进礼的内化,将维护等级名分之“礼”逐渐演化为待人恭敬、谦虚礼貌之“礼”。例如,晏子虽然没有按旧的礼制办丧事,但因待人谦虚、恭敬,曾子仍称赞他“懂得礼”。正是发轫于曾子的这一改造,“礼”才成为后世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可以说,曾子上承孔子,下启子思、孟子,在孔子学说传承中起到了承上启下、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,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光大影响深远。(山东省孔孟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、曾子研究会副会长沈效敏)
|
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|